2024-12-31 00:00:00
平江县石牛寨地质公园管理处 发布
3
平江地处湘东北边陲,四面环山,过去交通相对闭塞,尽管历史上有过多次的人口大迁徙,但依然保留了比较传统的乡风民俗和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平江人民创造了具有平江地域特色的戏剧文化,包括平江花灯戏、平江皮影戏等。
平江花灯戏
花灯戏是湖南著名的地方戏种之一,主要特点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在其流传过程中,由于民俗、方言等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演唱和表演风格,即不同的剧种,如湘北花灯戏、湘西花灯戏和湘南花灯戏。其中,平江花灯戏是湘北花灯戏的代表。
平江花灯戏原名“灯戏”,当地人俗称 “草台子戏”,外地人叫它“平江花鼓戏”。它是一种集合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等艺术精华,以平江方言和长沙官话相结合, 进而提炼为舞台语言的戏剧形式。它的唱腔建立在湘北山歌和民歌的基础上,唱词大都来源于耳熟能详的乡言俚语之中,生动诙谐又粗犷奔放。
平江花灯戏——金凤凰
平江花灯戏在清代中期开始发展,慢慢兴盛。清代末期几经波折, 慢慢衰败。民国时期, 经过改革、充实、完善,成为了艺苑里一株常开不败的奇葩。“五四”运动之后,尤其是苏维埃政府时期, 受到进步知识分子和苏维埃政权的保护, 它成为民间和红军中一种流行的文艺表演节目。1950年, 艺人余导南等组成楚剧团, 对平江花灯戏进行改革。从此,该戏步入剧院,改变了以前“野台戏” “草台戏” 的形式。1956年以后, 县剧团成立, 平江“花灯戏”多次参加各级会演, 从而获得新生, 得到社会的承认。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封杀,几经劫难, 保留下来的花灯戏剧团寥寥无几。改革开放后,政府开始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又有了新的发展。2007年,平江花灯戏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平江花灯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其表演形式、声腔体系和器乐伴奏,均独树一帜。它的表演形式,充分吸收民间狮舞、龙舞、跳神、巫舞等各类民间舞蹈、武术以及说唱艺术的特长,注重口、眼、身、手、步等程式的综合运用。它的表演行当组合(一丑、一旦或几丑、几旦)独特,可边走边唱,载歌载舞,既能登台演出,也可不择场地,围观成“戏”,又能即兴发挥表演,风趣幽默,是真正服务人民大众的民间传统艺术。它使用方言俚语、乡情乡音,道白与唱腔等均与其它汉语有明显区别,唱腔声调多,调值低,音韵仄起平收,音程跳跃变化大,悦耳动听。它的打击乐采用民间铜匠打造的云锣(又名啵锣)和低音大锣,形成16度音阶,音差对比强烈,击打时脱手高抛,技艺非凡,风格独异。
1958年,彭德怀观看花灯戏后与演员亲切交谈
平江花灯戏现存的传统剧目共100来个。早期, 艺人们称“四十八围”, 即四十八个剧目。早期的剧目多为自创,大都反映农村生活, 泥土气息浓郁,因而喜剧、闹剧居多。清代末期, 创作者开始移植地方戏、皮影的剧目, 涉及内容渗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剧目增加到“一百二十围”。解放后,许多创作者开始改编移植其他戏剧的剧目, 使得花灯戏剧目有了一定数量的增加, 内容更加丰富,并有了不少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1958年彭德怀元帅、2002年原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以及2005年原中组部副部长李锐等老首长来平江,特别点演了平江传统灯戏《闹礁房》、《张三守花》等剧目。新时期创作者们创作了不少新的灯戏,如《菊花诗》、《还魂香》、《今年七月七》、《盘花谣》等,均获省、市奖励。特别是2010年创作的《金凤凰》,连续上演20多场,好评如潮,2011年在全省剧团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金奖,并获得编剧、音乐、服装、表演等7个单项奖。
平江花灯戏将永远是一朵焕发着蓬勃生机且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
平江影戏
平江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一个剧种。它是流行于平江广大城乡,用平江方言演唱,有独特演唱曲调(唢呐腔),用纸糊成纸板作剪影原料的一种皮影戏。
平江影戏的历史早于灯戏。自明末清初以来,皮影艺术即已进入平江,并遍及城乡各个角落。平江是山区,过去交通十分不便。影戏班子人少,一般是三到五个人,有时甚至只有两个人。影戏班子演出道具容易搬运,所有“影人”、道具、乐器均装在一副箱担内,一人肩挑。舞台是用竹子架起来的,拆下后捆成一把,艺人谓之“把子”,一人肩扛。影戏演出场地不受限制,大庙戏台、中庙下殿、小庙门前、农舍堂屋大门内外、街道两旁店铺门前都可以搭台演出。正是这些有利因素,致使皮影艺术遍及城乡各个角落。
平江影戏
平江影戏行当角色分生、旦、净、末、丑,每一行当又有年龄划分,艺人要按不同的行当年龄进行不同的发音演唱。小生、正旦用假嗓,叫小嗓子;花脸要沙哑地喊叫;红净要用虎音唱;老旦语音要低而含糊,但又使人能听清楚。
平江影戏的声腔分为琴腔、唢呐腔(也叫歌腔)两大类。琴腔属于汉戏系列。唢呐腔(歌腔)是影戏传入平江后产生的一种新腔,它与任何剧种的腔调都不相同,是平江影戏的独特风格,类似越剧清唱、湘剧高腔的形式,清唱加唢呐尾腔,但腔调韵味与湘剧高腔完全不同,唱词为上下句,每句一般七个字,结尾句用三字导入唢呐过门。平江影戏唱腔中还有很多的专用小调,多用在一、两个人物从事某一单纯乏味的活动时,如耕田、锄棉花、打更守夜时,为解除疲劳,散散忧心,自宽自解,自我调侃而唱。
影戏内容大多是歌颂忠臣义士,激励孝善仁信、勤耕苦读。平江流传的影戏剧目共1280余个,风格分喜剧、悲剧和正剧,演法分本戏、折子戏和连台本。流传的影戏剧目有两个特征,一是原创者名姓失传;二是没有文学剧本。艺人说“戏在心里”,流传下来的剧目都是历代艺人一字一句口口相传的。
新中国成立后,平江影戏作为艺术门类得到了新的发展。艺人们成立了在剧院演出的皮影团队,在县城西街官塘寺办起了民间影戏院,售票演出,观众络绎不绝。1959年,又成立了“平江县木偶皮影剧团”,当时全县有20多个影戏班子。然而,“文革”时期,皮影戏一度被作为传播“封资修”的“四旧”而遭禁绝。改革开放以来,皮影戏获得新生,皮影艺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过去的纸影逐步改用厚透明玻璃纸制作,油灯光源改用了电灯。1978年县文化馆对艺人颁发《业余文化工作者》证件,当时全县有皮影队70个,从艺人数达到250人。1983年成立了“平江皮影协会”。1984年,长寿镇开办了皮影戏剧院,新编现代皮影戏《深山女杰》、大型神话皮影戏《桃花仙子》获得成功,参加了全县调演。1996年,长寿皮影队李绪先创作的《金扣记》参加在衡山举行的全省皮影调演获银奖。同年,梅仙镇成立了皮影艺术协会,共有皮影队24个,艺人200多人,移植整理传统剧目110余个,新编现代节目8个,每年串乡走村演出,深受群众欢迎。1997年省文化厅命名梅仙为“皮影戏之乡”。1999年中央电视台《农村文化巡访》将长寿李绪先皮影队拍成专题。此时,平江影戏艺术发展到了一个辉煌时期。2012年,平江皮影戏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